其實有注意的人都知道,台灣電影事實上早就和什麼中國化沒有什麼特別的關係
本土意識在電影業萌芽的比政壇還快,如果要硬ㄠ,那麼最近的五月之戀可能和
中國有點關係,但在台灣和在中國認識個網友的劇情有那樣必要給它加上帽子?

台灣的電影業確實被分眾市場這個想法害到,但是這是因為很多人自以為有分眾
就可以不管其它的事情。所以拍藝術電影以為可以吸引對藝術電影的愛好者來看
,但只是掛上招牌,裏子什麼都沒有,當然會徹底失敗。

問題來了,為什麼會沒有內涵? 這除了一些不長進的導演以外,台灣文學界近年
來很少有好的長篇小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。寫劇本的都拿不出什麼料了,那
還能搞出什麼名堂? 總不能像蔡明亮一樣那樣玩法吧

這種貧乏的現象不只是在電影上,連續劇上更為明顯。十年以前的三台電視劇還
是可以出現一些還可以的作品,某些單元劇的劇本也很不錯。現在盡是一堆霹靂
火,以前嘲笑『花』系列的人現在可能笑不出來了。

分眾市場是一帖良藥。是一個行銷策略。但抱著行銷策略然後忽視產品本質的人
下場就是會完蛋。

高喊要世界化就世界化。要去中國化也不是不行,但是先想想這幾年來到底有什麼
電影,不要什麼都搞不清楚先加上個標籤就可以讓自己的意見正當化了,世界化和
去中國化只是空泛的口號,電影業會不行那只是一個小部份,劇本不行就永遠不會
有好電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vvik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